党史纵横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纵横

中共武汉党史大事记(1960年)

发布日期:2007-06-20 16:36:00

1月13日,中共武汉市委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市一中学“大办工厂、农场,支援生产,为中心工作服务”和“课堂教学结合,生产劳动,结合实际”的经验。致使在校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日益增多,影响了学业。

1月16日,中共武汉市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530名,列席代表478名。中共武汉市委和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了工作报告和《关于1960年至l962年3年经济工作规划纲要四十条(草案)》的报告、《关于农村工作情况和今后任务》的报告。会议历时9天,于1月2日闭幕。闭幕前,宋侃夫作了总结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和《关于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的决定》。这次会议还选出宋侃夫等2l7人为出席省第一届党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代表,补选中共武汉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

1月22日,《长江》杂志复刊出版。《长江》杂志是中共武汉市委于1958年8月创办的综合性政治理论刊物,在1959年8月以后,曾停刊了一个时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市委决定从1月份起复刊。

2月上、中旬,全市掀起积肥、向农村送肥的热潮。参加这一活动的达560万人次,送肥500多万担;同时,还组织l400多名干部参加农村工作团分赴各县。

2月l2日,全市理论教员整风会议结束。这次会议是根据省、市委的指示,为了促进全市学习毛泽东思想运动的发展,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校共同主持召开的。会议围绕“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如何实现理论工作的战斗任务”、“理论教员如何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如何改进理论教学工作”等问题,展开了大鸣大放大辩论。会议听取了市委宣传部长余英关于理论工作的报告和其他同志所作的关于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报告。中共武汉市委负责人在会议结束前到会讲话,强调指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会议期间,市委发出通知并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带头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

2月l9日至24日,政协武汉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委员325人出席。李尔重致开幕词,李伯刚作《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会两年来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李尔重为市政协第三届委员会主席,熊飞、王家楫、华煜卿、徐风笑、李伯刚、李冬青、魏廷槐、吴耕阳为副主席。从本届起,政协与人大会议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大会议。

2月20日至24日,武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代表共521人。市人委各部门负责人和政协武汉市委全体委员列席会议。市人委在向大会提出的《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及今后三年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任务》的报告中指出:1960年,武汉地区工业总产值将比1959年增长51.04%,农副业总产值比1958年将有相应的增长,基本建设投资比1959年增长18%。23日,董必武会见全体人民代表,并同代表、列席代表中的红旗手、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马学礼、官木生、朱早弟等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同日,张体学省长到会作重要报告。大会增选樊作楷为市人委副市长。

2月25日,中共武汉市委召开工交战线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现场交流会。

3月3日至9日,中共武汉市委、市人委联合召开武汉地区1960年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1960年的基本建设任务,其中轻工业与中小企业的基本建设比重要有显著增长,农业基本建设方面的任务也很重。在城市建设方面,计划建设一批高层大型公共建筑,围绕着武昌洪山的中心广场和解放大道沿线,建设多座高大建筑物及新的住宅区建筑群。这个计划后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财政紧张而未能实现。

4月23日,中共武汉市委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市委《关于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开展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决定》。武汉市从1958年秋天起,曾陆续试办了一些小型城市人民公社,1959年暂停。1960年3月,中央发出关于城市人民公社的批示。接着,中南协作区委员会提出《关于城市人民公社的初步意见》。为此,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地开展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从5月至7月,在原来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积极筹备建立了9个以区为单位,以大型工厂企业、机关、学校为骨干的城市人民公社。这9个区人民公社是:青山、洪山、关山、葛店、武昌、汉阳、江汉、江岸、硚口。各区的人民公社,下设若干分社,分社下设若干管理区,并建立了党组织。

5月8日至11日,武汉市召开了首次群英大会,出席大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共l404名。这次大会要求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开展“十万红旗单位,百万红旗手运动”。刘惠农作了《乘胜前进,大战五、六月,为提前全面超额完成上半年跃进计划而奋斗》的报告。宋侃夫在闭幕会上的报告中总结了各方面成绩,号召“向一个目标(生产),五路(机械化、原材料、综合利用、高大精尖新、新工艺新技术)进军”。

5月13日,武汉市各界70多万人举行大规模的示威集会,坚决声援日本人民反对日美军事同盟条约的正义斗争。14日,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日本、古巴、巴西和阿根廷访华代表团,表示坚决支持日本人民爱国正义斗争。

5月1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武汉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副总理克里姆•贝勒卡塞姆会谈。同日,周恩来接见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l7日,毛泽东也在武汉接见了这个代表团。

6月1日,中共武汉市委召开日用工业品生产会议,本着抓紧抓早、赶前不赶后的精神,对全市下半年的日用工业品生产作了安排。全市日用工业品生产,由于各级党委加强领导,1959年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往不能生产的某些商品,到本年能成批投入生产,产品品种、花色、数量不断增加,扩大了市场供应。

同日,中共武汉市委批转市直机关党委关于开展“三反”(反官僚主义、反铺张浪费、反贪污盗窃)运动情况的报告。8月份,全市各战线的新“三反”运动和以“反五风”为中心的整风运动全面展开。

7月8日至11日,中共武汉市委召开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主要讨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的问题。会议提出,城市工作必须面向农村,眼睛主要向着农村,全心全意支援农业。根据省委指示,会议确定抽调924名干部和294名技工,加强市辖各县的领导力量和技术力量,使每个生产队都有2名技术工人能够检修安装农业机械。8月5日,市委对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具体工作作了若干决定。8月份开始,全市范围内掀起一个全民支农的群众运动热潮。到9月底,有4万多名干部下放到小队安家落户,清理并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达20万人左右。10月初,中共湖北省委批转武汉市委《关于坚决地认真地清理劳动力,下放干部和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决定》,武汉市又从县、农村城镇、农村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清理出50多万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在机关、企业、学校工厂的非正式在册人员和社会上流散人口及可以动员回乡生产的人员中动员12万至15万人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并组织了大批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下乡。

7月l2日,中共武汉市委召开武汉城区副食品生产会议。为解决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省、市委提出城区来一个“寸土必爱、寸土必争、寸土不让、寸土不闲”运动,立即把所有荒地都开垦出来。并要求各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尽快做到吃菜全部自给或自给有余。会议之后,在城区各机关、企业、学校、部队中广泛开展了找缝插针,大种蔬菜的运动。全市共开出基建余地和房前屋后、院内院外、沟边道旁的零星空地共达1.2万余亩。

9月17日,中共武汉市委常委会议听取市基建委员会党组的汇报,检查了武汉地区基本建设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委“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和“把工程项目排成纵队高速前进”方针的情况。会议决定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重点建设:一、按照首先保证钢、铁、煤、运以及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关的重点建设的原则排队,严格控制新建单位和新建项目;二、立即动员组织1.5万劳动力,支援重点基本建设,攻破土方关;三、地方材料必须首先满足重点工程的需要;四、组织运输力量,提高运输效率;五、成立武汉地区基建工程指挥部,伍能光任指挥长。这些措施使武汉地区基本建没开始逐步转到调整的轨道上来。23日,市委批转同意市基建委党组关于调整市属各级自筹基建计划的报告。对市属各级自筹资金基建计划调整的结果:项目由384个调整为100个,减少284个;投资由12819.54万元调整为3214.11万元,减少9605.43万元。

9月,市委决定再抽调干部、工人3至5万人到重点企业,支援粮食和钢铁生产。国庆节前,首批抽调人员已到达新岗位。

10月l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在武汉市开始发行。武汉市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在1960年形成热潮。据统计,当年1至9月发行毛泽东著作单行本(不包括武汉市所属各县)达110多万册,《毛泽东选集》前三卷30多万册。

10月10日,以宋侃夫为团长的中共武汉市委农村工作团5000人,分13个分团,分别到武汉市属12个县(原市辖16个县,于1960年撤销通城县,并入崇阳县;撤销嘉鱼县,并入武昌县;撤销蒲圻县,并入咸宁县;撤销云梦县,并入安陆县)和东西湖、郊区,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帮助社队安排生产、生活和工作。

10月,武汉地区农村开展“三包”,(包产量、包工、包成本)的群众运动。中共武汉市委在崇阳、通山等县召开会议,了解情况,并召开了电话会议,发出《坚决贯彻政策,迅速作好“三包”的通知》,介绍孝感等县“三包”的经验。市委强调依靠群众,不能把产量定得过高,要放权给生产小队。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调整、恢复农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但是,1962年以后被作为“单干风”受到批判。

本年是三年“大跃进”的最后一年。全年工业总产值比1959年增长l2.2%,职工人数增加6.4万多;农业总产值比1959年增长11.2%,但低于1956年的水平;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近两亿斤,但低于前几年的水平,甚至低于1953年的水平。经济失调的矛盾仍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