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纪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宣教 > 回忆与纪念

英名垂青史 风范励后人——纪念陈潭秋诞辰110周年

发布日期:2006-01-05 09:15:00

今年1月4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诞辰110周年。陈潭秋1896年生于湖北黄冈,1943年牺牲在新疆迪化,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110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天地翻覆,多少显赫一时的人物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陈潭秋的英名却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陈潭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与董必武齐名的湖北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1920年秋,经历过五四爱国运动洗礼的陈潭秋与董必武等7人在武昌成立了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黑暗笼罩、大雾弥天的黄鹤楼下,点燃了烛照荆楚大地的革命圣火。1921年7月,他又和董必武一起乘船东下,代表武汉党组织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现代史崭新的一页,由此改变了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共一大后,陈潭秋与董必武等人筚路蓝缕,艰辛开拓,将湖北人民的革命斗争汇入全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洪流。他们在进步青年学生中组织起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组织的助手和预备学校。他们十分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主力作用,深入工棚厂区,了解工人疾苦,启发工人觉悟,继而发起武汉工团联合会等劳动组合,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武汉罢工潮。1923年初,陈潭秋代表武汉党组织前往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回汉后发动武汉各界支持京汉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提到湖北早期的革命事业,董必武曾经说过:潭秋一参加党就拼命干,湖北党的工作,主要是他负责。二七惨案后陈潭秋遭军阀悬赏通缉,前往安源从事工人运动。1924年他回到江城重振革命力量,与董必武等人在湖北地区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萧耀南、吴佩孚以及策应北伐军光复武汉等一系列重大斗争,为湖北武汉成为中国大革命的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潭秋为革命东奔西走、无私奉献、奋力前行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不算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陈潭秋先后在湖北、江西、顺直、上海、山东、满洲、江苏、福建等许多地方工作,常年奔走于各地之间,夙兴夜寐,冒险犯难,未尝得一日之安闲。他担任过中共武汉区委书记、湖北地委书记、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及秘书长、中共中央巡视员及特派员、顺直省委宣传部长、中央组织部秘书、满洲总行委书记及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粮食人民委员、中央苏区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等重要职务,有过和中国革命史上颇负盛名的刘少奇、周恩来、李立三、项英等并肩共事的光荣经历。二十多年间,党指向哪里,他就奔向哪里。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对党无比忠贞,对革命工作满腔热情,从不计较什么名誉地位,个人得失。1933年初,党中央决定调陈潭秋、徐全直夫妇到中央苏区工作。当时徐全直身怀六甲,产期临近。征得组织同意,决定潭秋先行一步,徐全直待生下孩子后再赴苏区。为解决孩子生下后的抚养问题,陈潭秋向他的三哥春林、六哥伟如“求援”,他在信中写道“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终年南北奔驰,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终成大累,所以决定将两个孩子送托老家抚养。”现在直妹“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望二兄能允许”我的请求。陈潭秋就这样抛弃了个人的许许多多,也奉献了许许多多。在残酷的斗争岁月里,他为革命操劳奔波,曾身负重伤,也曾身陷囹圄,真可谓出生入死,艰苦备尝。他曾寄语新疆青年“以骆驼的负重任、任劳任怨的精神为模范,锻炼成百折不挠,刚强无匹的战士。”陈潭秋自己就是一只负重前行的革命的“骆驼”。

陈潭秋十分重视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建党初期,他和董必武等人在武汉中学、湖北女师、武昌高师附小等学校中组织起各种读书会和进步社团,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马克思主义。陈潭秋常对同学们说:“我们不是为了咬文嚼字才来办读书会。办读书会,学习革命理论,是为了救我们的国家,救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你们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聋子、瞎子”。多年以后,伍修权、郭述申、夏之栩、袁溥之等纷纷撰文,无不深情地怀念恩师陈潭秋,回忆他善写文章,善于作宣传鼓动工作,青年时代就是能文善讲的宣传鼓动家,称他为革命的引路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了分清敌我友,正确认识国民党,陈潭秋于1924年11月在《中国青年》第59期发表了《国民党底分析》。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国民党产生的历史过程、阶极构成、方针路线作了全面的剖析。他指出,要以“各阶级的经济背景,确定其阶级性,更依阶级性分析其派别”的唯物史观来分析国民党。文章论述了我党在统一战线中应该依靠谁、争取谁、反对谁等重大原则问题,为无产阶级坚持革命领导权提供了理论依据。1928年在顺直巡视期间,为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陈潭秋主持创办了顺直省委党内刊物《出路》,并亲自为《出路》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和第二期卷首语,指示刊物发表党中央的指示、决议,介绍党内训练的方法和经验,对北方党组织的建设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36年,身在莫斯科参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的陈潭秋根据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在法国巴黎出版的《全国月刊》等报刊上发表了《论统一战线政策》等一系列文章,全面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作用,指出唯有以全民族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斗争,才是我“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的唯一出路”,在国际上特别在华侨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在陈潭秋留下的数十万遗文中,不乏分析透彻、立场坚定、颇具见解的力作,表现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探求精神和理论素养。

陈潭秋胸怀坦荡宽广,处已以约,待人以诚。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高尚的党性修养。1926年5月,中共武汉地委改组,共青团武汉地委毫不留情地给党组织的工作提出了12条措辞尖锐的意见。身为中共武汉地委书记的陈潭秋闻过则喜,不仅将团组织的意见全部纳入了地委改组的工作报告,还接受了团组织对他个人的批评,表示以后要与团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并承诺亲自参加团的一些重要会议。1930年下半年,陈潭秋受当时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对满洲的革命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估量。不久后他即按照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的纠“左”精神,在省委扩大会上带头检查,进行了坦诚严肃的自我批评,赢得了大家由衷的信服与敬佩。1934年陈潭秋任中央粮食人民委员、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粮食部长。他以身作则响应中央关于节约粮食支援前线的号召,带头从自己每天十四两米(老秤每斤十六两)中节约二两;每到开饭时,他还将自己的饭拨给饭量大的同志吃。1933年冬在闽西山区,陈潭秋看到刘英(张闻天夫人)没有棉衣,立即送来了自己的棉衣。望着只穿了几件单衣的陈潭秋,深感过意不去的刘英怎么也不肯收下。潭秋说:我是男同志,实在很冷了,就跑跑步,挺一下就过去了。刘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回忆说:在长征中,我就是穿着陈潭秋同志送的那件棉衣爬雪山、过草地的。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这件棉衣替我挡过了风雨,抗住了严寒,迎来了和暖的春天,迎来了革命的胜利。“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共产党人陈潭秋对战友对同志的这种深情厚谊,无疑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

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为革命事业血洒天山。陈潭秋革命生涯的最后岁月是在新疆度过的。1939年5月,陈潭秋从苏联回到祖国。正当他准备从新疆启程奔赴延安时,中央电示他留在迪化,接替邓发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新疆办事处负责人。陈潭秋接受了这一新的战斗任务,带领百余名共产党员辛勤工作,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加紧投靠国民党蒋介石,反共敌对行动已露端倪。同年7月,中共中央复电陈潭秋,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同志撤回延安。陈潭秋经过周密考虑,制定了分三批撤退的计划,将自己放在最后一批。不少同志要求他第一批走,陈潭秋坚决不同意。他说:党交给我的任务,是把大家安全地撤出去。同志们没走完我先走掉,岂不等于战场上的逃兵?我是这儿的领导,决不能先走!面对险恶形势,他把生的希望送给同志,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1942年9月17日,盛世才下令软禁陈潭秋等人,半年后又将他们投入监狱。在盛世才的黑牢里,陈潭秋经受了种种酷刑,宁折不弯,他愤怒驳斥敌人的造谣污蔑,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在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面前,盛世才匪帮黔驴技穷,恼羞成怒,于1943年9月底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将陈潭秋秘密杀害。同时遇难的还有毛泽民、林基路烈士。

血沃边陲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陈潭秋牺牲已经六十多年了,但至今我们依然感到他短暂生命的伟大与崇高。烈士当年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新中国,正以充满活力快速发展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今天我们纪念陈潭秋烈士,就是要歌颂和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歌颂和学习他劳苦不辞、艰险不避的高尚品质,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意气风发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构筑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武汉又快又好发展而努力奋斗。(载《长江日报》2006年1月4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