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纪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宣教 > 回忆与纪念

吸收大量旧知识分子 摒弃残留的思想毒素  武汉“青干校”培养第一批军队干部

发布日期:2009-05-11 15:28:00

1949年5月25日,汉口沿江大道88号门口人声鼎沸,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青年干部学校(简称青干校)在这里招收新学员。16岁的张亚兰刚从女中毕业,听说青干校毕业后可分配作会计教员记者,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武汉解放后,第一个在武汉招收干部的军校就是青干校。张亚兰当时并不知道,青干校其实是专门为军队培养青年干部的军校;她和她同学,将成为新武汉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批军队干部。

改造旧知识分子:

三届培养1800多青年干部孙校长讲人生观:

青干校是第四野战军的前身——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建立的军校。辽沈战役后,东野后勤部下辖46座兵工厂、58所医院、3个汽车团和20多个大型仓库,为了管好这庞大的“家底”,做好大兵团、多兵种、长距离、高速度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1948年12月,东野在沈阳开办了第一届青干校,招600学员。1949年3月,改名后的四野在天津招收了第二届500名学员。武汉解放后,青干校在武汉招收第三届学员。

根据四野后勤部“尽量吸收大量知识分子”的要求,这些学员大多是高中毕业,少量为初中、大学毕业,年龄18岁左右。青干校继承“抗大”的优良校风,改造旧知识分子,教育学员摒弃旧社会、旧学校所灌输的思想毒素,在武汉为共和国培养了760多名优秀的军事干部与各行业人才。

孙校长讲人生观:

学员们自发鼓掌五分钟

谈起青干校的课程,老学员们都记忆犹新。四野后勤部政委后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沂、政治部副主任后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潘振武、周纯全、罗文等老领导,以及著名文人孙伏园、刘白羽、陈荒煤、李尔重、刘建勋等都先后给学员上课,可谓阵容强大。武汉青干校的学员、著名艺术家贺大群向记者介绍,“干校开设的课程,大多围绕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

最让他们难忘的,是副校长孙惠畴(孙伏园之子)的课。学员一天劳动之后,浑身散了架,无精打采;而孙校长一进教室,因为喜欢,同学们会全体鼓掌五分钟。

孙校长得到同学喜爱,是因为他了解同学们的心理。课程开设之初,他请每一位学员写下内心的困惑,他说,“经过我的课,你们每个人都会找到答案”。他讲政治形势、艾思奇哲学、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毛泽东论知识分子改造等等,从不带讲稿,而且结合自己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讲知识分子的出路,讲中国的未来。

  文娱活动丰富:

  自排节目与专业队伍同献艺

青干校迁址武昌30兵工厂(现紫阳路268号)时,还是一片荒草滩。张亚兰回忆,“芦苇盖过人头,我们去开荒时,脸上只要被芦苇枝划到,伤疤好几年都下不去。”学校校舍,都是学员们从江边运砖、亲手盖起来的。张亚兰说,学员们劳动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上课的时间;在劳动中,大家互相鼓励、较劲,建立了牢固的感情。

除了上大课,学员们每天课后都要12个人分一组,讨论课程内容、思想困惑等。“那时候,有人对苏联和斯大林个人有不同看法,也没有人用戴帽子的方法批判,而是各自举出事实,以理服人”,贺大群总结道,“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在这样的民主讨论中,思想真正得到了提升”。

除了劳动、上课讨论,丰富的文娱活动也令学员们难忘。张亚兰当时是校宣传队的队员。每到晚上,男女同学们就开始扭秧歌、排戏剧,他们排演的《钢铁战士》、《白毛女》等,当时还曾与总政、后勤的专业队伍同台献艺,毫不逊色。著名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是宣传队的活跃分子,自编戏剧中的诗歌、台词,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人才辈出

青干校学员被抢招一空

十个月时间是短暂的。1950年3月,有100余人组成了以培养政工、文教干部为主的政训队、文教队,两个月后,分配至后勤各部工作;其他人都被后勤部所属的军需、卫生、运输、司令部等抢招一空。在当时解放全国、急需干部的时期,青干校这500名杰出学员,后来大多被安排在各自领域的重要位置。

毕业分配那天,各部的大卡车早已等候在学校门口。本来贺大群被分配到一个军校作教员,可是主管分配的老师瞄了一眼身材矮小、只有16岁的贺大群时,说,“你当教员谁会听你的?!你就去文工团吧!”就这样,共和国少了一位教师,多了一位全国著名的戏剧家。

他们中,涌现了一批如著名作家金敬迈、前中国音协武汉副主席丁干贞、歌曲《毛主席派人来》的词作者和艺术家阎树田、刘琍、王加伦等等一批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物。

1950年5月,青干校更名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勤干部学校,后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合并组成炮兵工程学院,历经变化,后划归至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