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纪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宣教 > 回忆与纪念

“说服张轸,父亲功不可没”

发布日期:2009-05-11 09:12:00

张了且(1903年-1988年),河南省安阳市人。河南大学国文系毕业。1929年起,长期任天津《大公报》驻豫记者,是当时著名的新闻记者。1936年接任私立开封现代中学校长。抗战爆发后,学校迁往豫西的南召县。他依靠中共地下党和进步人士,把学校办成抗大式学校。1949年,策动张轸起义。建国后,曾任人民解放军第51军政治部秘书长、湖北省军区军政干部文教主任、武汉师范学校(湖北大学前身)图书馆馆长、湖北省政协委员。

昨日,中央党校文史研究室主任张奡卉打来电话,她说,看到本报“还原‘张轸起义’最后时刻”的报道,激动不已。她的父亲张了且,在说服张轸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和她的3位姊妹为本报提供大量珍贵史料,展示说服张轸起义的艰难过程。

文化界名流深受张轸敬重

张了且就读于河南大学期间已是天津《大公报》记者,后任《河南日报》社长,是全国20多家报社驻河南特派记者;早年创办“现代中学”。他与王阑西、邓子恢、彭雪枫等我党领导关系密切,支持共产党的政策。

张了且与张轸相识于北伐时期,张轸对他十分敬重。张奡卉介绍,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张轸常邀请他到府上做客,说:“了且老兄,你可要多多报道我们部队啊!”

张了且的儿子张笑平1942年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军区情报科工作。鉴于张了且与张轸的关系,我党安排张笑平说服其父亲,说服张轸起义。张了且甚是欣慰,说:“以前一直责怪你不专心读书,原来你是偷偷加入了共产党!好,需要做什么,我义不容辞!”

张轸身边建立支持起义力量

张了且带着任务来到张轸部队。见到老朋友,张轸甚喜,安排他在军中任政工处处长,名义上负责收集情报工作。

汉口洞庭街67号(现37号)是张了且的住所。张奡卉回忆,中原局的秘密电台就设在她家厕所的后屋里。这里也是党地下工作者的秘密中转站。刘孟西、刘捷三、赵景云、许刚、万文竹、彭寿松等我党的地下工作者都在此停留或隐藏。

张伊人(张轸女婿)的父亲张仲实是张了且的大学同学,张轸的侄子张鉴古(时任国民党第五绥靖区军需处处长)、张轸的三太太徐克敏等当时都是三十岁出头,思想进步,对张了且十分敬重。张了且耐心地做工作说服他们接受起义。

从1947年底到1949年起义,张轸的思想多次反复。张了且在其中做了大量说服工作。

两次北上解放区敲定起义计划

1949年1月27日,张了且接受张轸的委托,北上解放区。陈赓等解放军领导人热情接待,明确表示,“欢迎张轸起义,希望看到张轸的实际行动。”

初步拟定在武汉起义以后,张轸依然犹豫不决,派张伊人和张了且再次北上。到漯河后,2人见到了陈赓部队的周希汉军长。周希汉热情地说:“回去立即转告张将军,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早晚起义我们都欢迎,但千万不要错过了时机,定下起义日子后立即通知我部,我们会周密部署,保证张将军起义顺利成功。”由此,张轸进一步明确了起义意向。

5月11日,张了且和张伊人冒险潜出武昌,找到中原局社会部联络人,最后确定了起义的方案。5月15日,张轸宣布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