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纪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宣教 > 回忆与纪念

从治水历程 看执政为民——浅谈蔡甸区治水实践,见证党执政为民

发布日期:2009-05-16 10:31:00

回首蔡甸区(原汉阳县)解放以后60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我们心潮澎湃!蔡甸,襟江带汉,地势低洼。东临长江,北滨汉水,东荆河暨汉江分洪道自西向东穿过区境,至沌口注入长江,形成三面环水之势。区境中部,是大片丘陵,孤山僻岭。没有高地蓄水场所。长期以来,依靠山塘和湖泊蓄水,灌溉农田;而山塘的蓄水能力只能灌溉搭苗水一两次。湖泊蓄水出现水位低落时,很难提水灌上田畈。反之一遇湖水高涨时,又淹渍禾苗。因此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蔡甸区才开始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堤防时虞溃口和易旱易涝的局面,取得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主动权,奠定了蔡甸的发展基础,展现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辉煌业绩。

一、执政为民,为民着想除水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据记载,蔡甸在清代266年中,发生水旱灾害103年,平均2.5年一次;民国时期发生水旱灾害17年,平均2年多一次。到1949年蔡甸高岗易旱、低湖易涝的状况一直未能改变。是年5月,红旗插上龟山,蔡甸得解放。正当蔡甸人民欢庆解放,沉浸在胜利喜悦的时候,大雨滂沱,洪水肆虐,两江告急,民垸告急,险象环生,迫在眉睫,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中共汉阳县委、汉阳县人民政府,按照党的要求,率领全县干部群众,与阶级敌人斗、与自然灾害斗、指挥防汛战斗。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共产党掌握政权就是要关心人民。新生的红色政权,开始执政的中共汉阳县委,面对水害,如何化险为夷,使人民免遭苦难,这是对共产党执政的一次严峻考验。中共汉阳县委根据党的指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综合运用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沉着应对。县委带头要求各级在防汛战斗中严防死守,人在堤在,分段包干,责任明确。充分调动刚刚翻身得解放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看到共产党是在为广大人民免受水灾和大家在一起日夜战斗,与过去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官的截然不同,人民群众参与防汛战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时全县就紧急动员十余万人,完成土石方数十万方,组织调运和捐献大批防汛器材,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干群团结一心,临危不惧,奋力防汛抗灾,战胜一次又一次洪峰袭击,确保了170公里长江、汉江干堤安全,兼顾60多个民垸,夺取了1949年防汛抗洪斗争的胜利。长江边江家湾的群众说:“共产党真是好,千方百计为人民,如果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堤早就断了,我们老百姓就难得活下去!”邓家口地区的老百姓说:“过去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下来巡堤时前呼后拥,看一下就跑了,生怕泥水沾在他身上。现在共产党的书记、县长区长们驻守在堤上,还带头抢险,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雨打,吃苦耐劳,共产党的官和国民党的官就是不一样!”共产党执政的公仆意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促使中共汉阳县委按照党的部署,一方面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把治水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筹划,1950年县政府组建水利局,由县长亲自兼任水利局长,从复修堤防“关好大门”开始着手,1951年冬至1952年春,蔡甸有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地区先进行土地改革,在这空前巨大的群众运动中,县委把兴修水利“关好大门”与土改相结合。在整体工作上统一安排,水利计划同时统一拟定,在时间和步骤上结合进行。凡是土改任务大或修堤任务大的地区修堤尽早开工;凡完成土改地区或工程大的地方,争取年前完成大部分,次年春主力转向生产。同时注重向堤上群众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以配合堤下群众运动的开展。全县以防洪修堤为主,民堤服从干堤。上下游、左右岸互相照顾。同时坚决执行合理负担政策,按照田亩负担不加人力负担,由于负担政策合理,工作深入细致,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县委提出的“修堤保命、防汛保家、保卫胜利果实”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后,国家投入大量物资资金和农民的适当负担,经过多年整修堤防、整险固基、兴涵建闸,和以后数十年不断对堤防加高培厚,同时利用农闲开展小型水利整修,使得蔡甸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

天下大利大害莫如水、天下大利大害在于人。1954年洪水水位明显比1931年大水之年水位高出1米多,但抗洪救灾行动和结果则有天壤之别。这是两种社会制度的两种不同结果。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休戚相关。1954年蔡甸灾民人平救济粮达到171.2公斤,是1931年的85倍。铁的事实使人民认识到,比辛未年(1931年)还要大的洪水,要不是共产党的领导,灾情就难以想象。1954年蔡甸人民为确保武汉市的防汛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领导赢得了民心,人民理解党、相信党。解放60年来,曾经多次发生洪水,尤其是在1998年,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发生了全流域大洪水,汉江暴发了超1954年洪水,泛区出现了超历史的高渍水位。由于蔡甸多年的堤防、民堤民垸整修加固,蔡甸党政军民在中共武汉市委的领导下,与肆虐的洪水激战80余天,击退了一次又一次洪峰,两江干堤未失一寸、没丢一闸、未损一站、没死一人,确保了两江干堤和洪北大堤的安全,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民着想除水害,深刻地体现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二、执政为民,为民谋利抓旱涝,巩固社会主义基础

蔡甸水利建设的全面展开,从复修堤防“关好大门”开始;又以蓄水、引水、提水组成抗旱网络,解决抗旱洪水;再以自排、提排为主要消泄形式,解决滨湖渍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冬季各级党委组织群众兴修水利,整修塘堰,“雨水”节前引水入塘、蓄水备用。在整修塘堰的同时,着手兴建水库,在50年代大办水利,兴工项目一是水库,二是机站,虽出现过“左”的错误,但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群众的辛勤劳动,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改善灌溉条件打下了基础。全县先后建成水库20多座。复修塘堰8500多口,比解放前增加塘堰300多口,总水面和蓄水容积大幅增加。并实行种植业调整、养殖业扩大,塘堰、水库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民满怀信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实践证实,兴修水利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民办事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政治立场。

解决灌溉水源和解决提水工具紧密结合,逐步实施灌溉由人力车逐步向机械化电气化提水方向发展。由于国家不断加大财力和物资投入,后来全区拥有机站1千多处,装机容量1千多台套,近3万千瓦,可灌农田近40万亩。整个耕地面积的80%以上都能灌溉自如,以后还逐步发展和推广喷灌技术。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人民的劳动强度,又能保种保收,群众拍手叫好。灌溉系统的完善,灌溉设施与维护的持续性,使农业生产得到保障,让人民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

过去湖泊积水赖以涵闸排放,这是自然规律,境内西湖、东湖、小奓湖几大水系,靠几个老闸排放,一年只准开关一次,而且要地方绅士闸首到场才能开闸,平时有积水也不准随便开闸排泄,排水极不方便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解放以后逐步更换闸门、开闸快捷方便,根据水情随时可以开闸放水。在上世纪50年代后,在东湖、西湖、小奓湖、泛区四大水系,逐步兴修渠道建立排灌站。经过多年努力,一遇渍涝,长江沿线的多个泵站排水出长江,汉江沿线多个泵站排水出汉江,泛区排水泵站的兴建,结束了泛区一遇暴雨就受灾的历史。这些地方水利史上的创举,消除了压在蔡甸人民头上的渍涝之苦。据几个泵站作业运行记载统计,大涝年占32%,有涝年占55%,无涝年占13%。大涝年和有涝年占80%以上。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大涝年,在外洪内涝内外夹击的情况下,全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顶风战浪、奋力抗灾、用回天之力,挽回渍涝带来的损失,就是降水日数、降水总量、降水强度超历史的“91、7”型、“98”特大渍涝,由于全区人民努力,也没有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渍涝,而且采取排出一块、抢种一块的补救措施,扩大晚稻面积,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由于大抓水利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大幅提升,蔡甸人民不仅免受旱涝之苦,而且开始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三、执政为民,为民造福抓水利,巩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基础

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进一步得到彰显。蔡甸区在治水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坚持水利建设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统一,使水利建设既符合兴国的要求,又符合富民的目标。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蔡甸区在水利建设中精心建造防洪长城。按照国家防总关于全面整治长江干堤的大政方针,以五年多的时间,以超高“54型”洪水1.5至2米,根治各险情隐患的达标整治工程全面开展。蔡甸整治长江、汉江干堤,完全由国家财政投入整治资金,实行专业队伍的招投标实施整治,未动农民一锹一锄,未取农民一分一文,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体恤“三农”的亲民思想。科学治理全方位高质量硬化护坡、堤面,高标准整修险工、险段,充分显现了堤防的“三化气息”(现代化气息、科技化气息和景观化气息)。还破天荒地彻底清除禁脚障碍,营造“两夹一”(两条林带夹一干堤)堤防格局,充分体显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长达几十公里长江、汉江干堤都达到超“54型”1.5米至2米的高度,堤面增宽2米,通过机车层层碾压,达到土层最佳密度,预制板块护坡做到随堤肩一段段平整,堤线转折点衔接严实合缝,可完全避免过洪冲刷堤坡,带走土层起到保护作用,告别了历来防汛“滚把护坡,草袋迎流”的局面,而且成为两江江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重要地段建造了隐性防渗墙,地下几米宽几米深(有的地方多达十多米深)的墙脚,扼制了让人头疼的散浸暗流。隔渗墙的施工摒弃了过去抽槽翻基的作法,运用抽孔打桩,连环打孔,混凝土浇注连体,形成了一道防渗、防漏、防管涌的隐性屏障,这是蔡甸堤防水利建设的科技创新和突破。堤面硬化,禁脚清障,涵闸维修这些配套工程都全面达标。两江干堤不仅成为两条坚固的防洪长城,而且成为了两条清新的观光长廊。

随着多年水利建设,堤防、渠道、涵闸、泵站、桥涵的不断兴建和达标,加上公路和干道全面贯通,为调蓄、排洪发挥了重要作用。昔日的水窝子、虫窝子、病窝子和穷窝子,“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一去不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水利建设更加配套和完善,人们用汗水换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这片杂草芦苇丛生、孳生血吸虫病的湖泊洼地,变成盛产几十万亩玉米芝麻和西瓜的良田,成就了洪北现代农业科技园。洪北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是武汉市确立的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建设基地之一。科技园现有5大产业基地,即西甜瓜基地、苗木花卉基地、种子种苗基地、水产水禽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总规模10万多亩,形成了园区现代农业的五大特色板块,是全区现代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的先导。泛区的水利建设既做好了灭螺垦殖这篇大文章,又树起了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这面大旗。以水利建设为基石托起的农业成就是一块历史的丰碑,它检验了科学治水的实践,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目前蔡甸区排水、用水,基本达到渍涝能排,天旱能灌。庄稼用水到田里,农民吃水到缸里(农民饮用安全自来水一年比一年多,湖乡人民告别吃水难)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人水和谐的局面正在蔡甸区全面形成。

蔡甸区的治水历程,有力地见证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和成果,在蔡甸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