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2016-06-16 11:30:00

李崟

武汉市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武汉人民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奋力拼搏,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在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提出

2010年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将沈阳、南京、武汉、深圳、成都和西安确定为中国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国家对中国大城市的最新定位。

3月8月,国务院对省政府《关于审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请示》作出批复,指出“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要求武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武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市委书记杨松、市政府市长阮成发非常重视《国务院关于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非常重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要求重点研究,正视武汉城市地位,制定适合武汉发展的新目标。

这时,武汉市正在编制《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杨松指出,编制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意义重大,目标一定要明确,要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写入纲要之中。

根据这个指示,武汉市积极组织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到2010年11月底,规划纲要经过反复修改后基本定稿。《规划纲要》提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纲要》还在《建设国家示范区,提升武汉战略地位》一章中,专门写了《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节。提出:“准确把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立足中部,服务全国,最大限度的吸引、聚集全国资源要素,着力引领中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快建设区域对外开放门户,切实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增强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功能,不断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高城市资源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带动以武汉城市圈为重点的‘两圈一带’协调发展,成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重振武汉雄风,努力实现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发挥引领示范功能。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发挥改革创新优势,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建设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挥区域交通优势,加快高铁客运专线、铁路枢纽、航空港、航运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民航、长江黄金水道、油气管道等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发挥集聚辐射功能。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老工业基地向高端制造业基地转型,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市场辐射优势,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商贸重镇向高端服务业中心转型,加快建设辐射全国的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中心。”

《规划纲要》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2010年12月2日至3日,市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市委书记杨松对《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了解读说明,他指出,根据国务院的批复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表明国家对武汉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个目标,必须创新发展观念,瞄准更高的目标,才能巩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国家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5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而在20世纪80年代,武汉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均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武汉有基础和条件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一是从武汉承担的战略任务来看,武汉拥有政策优势,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将奠定未来武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武汉陆续被国务院相关部门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等各类试验区、示范区、试点市、产业基地达20余项之多。二是从宏观发展的形势来看,国内市场最终走向整合,整合国内市场的枢纽是中部,武汉是节点。这是武汉在新的历史时期凸显的区位条件。三是从武汉的发展态势来看,开始进入提档进位期,地区生产总值已进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已经形成进位和超越态势,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到2015年武汉将基本建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建成全国性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把武汉建成为“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宜居城市”。这次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巩固中部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

2011年1月,阮成发担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他进一步要求努力提升武汉城市地位和发展目标。指出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布局来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武汉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引领、辐射、集散中部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年秋,阮成发进一步提出复兴大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12月,中共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阮成发作了题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提出武汉的奋斗目标是“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他强调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的综合优势,着力提升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功能,集聚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企业,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创新产业链集聚中心,下一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充分发挥国家老工业基地的综合优势,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着力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对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产生集聚一批参与全球竞争的先进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商贸重镇的综合优势,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着力提升市场交易要素资源的集散配置功能,发挥集散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建设国内市场中心及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生态宜居武汉,形成“1+6”城市格局,控制中心城区边界,完善中心城区现代化改造,实现新城区6个新城崛起。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文明武汉,增强文化软实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扩大开放包容度,提高国际化水平,把武汉建设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法治环境最好、安全程度最高的城市。建设幸福武汉,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创业就业创造幸福,以发展进步成就幸福,以安全保障巩固幸福,以公平公正促进幸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中共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战略目标,这是几代武汉人共同孜孜追求的“复兴梦”、“武汉梦”!成为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一个新的时代目标,彰显了武汉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积极争取中央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认可和支持

2012年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心,肩负起建设武汉发展武汉的历史使命,积极作为,追求卓越,开拓进取,努力争取中央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认可和支持,全力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发展战略。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必须首先争取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这是武汉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复兴大武汉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后,阮成发书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决定向省委、省政府作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题汇报,说明这个战略目标对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武汉城市地位具有重大意义,请求湖北省委、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1月初,市委向省委常委会汇报了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省委对武汉战略目标的确定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武汉综合实力和城市地位。1月11日,省长王国生在省人大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要素集散功能、服务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和创新中心功能,复兴大武汉。”6月9日,李鸿忠在中共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支持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重振‘大武汉’的雄风。”随后在与武汉代表团座谈时,李鸿忠书记再次表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天时’、‘地利’、‘人和’均已具备。一是天时,是指武汉优越的客观条件、良好的发展机遇。比如中央确定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确定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等,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到省内层面,都形成了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地利,主要是指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素有‘百湖之市’美誉的自然条件等,同时,还有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全省、全市人民创造出的辉煌业绩。三是人和,最近几年,武汉市通过大力开展“治庸问责”、“城管革命”来改进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取得了良好成效。大项目不断落户,发展的速度、城市管理的力度都是空前的。”11月26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到武汉市民之家调研,强调武汉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规划领先,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要求管理,不断提升武汉规划建设发展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把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在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后,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争取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支持。3月,阮成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案》,提出:“国家正在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明确要求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作为国家批复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在巩固提升功能的基础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进一步发挥好武汉辐射和引领作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东、南、西、北部地区都有,唯独中部地区没有。按照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随着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必然会出现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要素集聚、创新引领、产业辐射功能,有基础、有条件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议国家住建部把武汉作为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予以明确,提升武汉在全国发展中的引领、辐射和集聚功能;国家发改委在制定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时,对武汉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给予支持和帮助,将武汉“三个中心”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武汉增强产业集聚辐射能力,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武汉是重点开发区域。国家在制定区域产业政策和布局重大项目时,将具有重大区域功能的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有关物流、金融、会展等方面的产业项目布局武汉。支持武汉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武汉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实施试点城市,进一步重视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和治理,支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和航道等级提升。在武汉布局中部地区门户机场,支持武汉天河机场三航站楼和第二跑道建设。支持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阮成发提交的《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案》,得到了许多代表的支持。周洪宇、郭粤梅、池莉、李培根等30多名代表联名签字,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议“国家住建部把武汉作为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

3月7日,阮成发向参加湖北代表团座谈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汇报了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认为武汉综合经济实力上了新台阶,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不可或缺的产业和资源,武汉的资源禀赋,包括区位、科教、淡水资源等,都很优越。“武汉确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将立足于向内使劲、主动作为,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全力推进,但我们也深深感到,没有国家的重视,要实现这个目标是很难的”,“恳请国家进一步明确武汉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支持武汉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使武汉真正成为我国中部的中心”。

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湖北考察。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主动汇报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以及对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大作用。温家宝明确表示“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求武汉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带动功能,要素聚集功能,服务、管理和创新中心功能,加快建设国家重要门户机场,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努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率先崛起,引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春,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期间,又有22位代表在《关于对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案》上联名签字,希望在国家发改委和湖北省共同编制的《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2—2015年)》和国家城镇化相关规划中,明确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并将武汉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3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武汉。视察期间,习近平在武汉新港、市民之家和武汉东湖宾馆三次提到“复兴大武汉”,对武汉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武汉全面深化改革,认真处理好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处理好大总量和调整结构的关系,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以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依靠和出路,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

由于武汉市的积极争取,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都表示认可和支持,希望武汉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编制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

为了更好地推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市委书记阮成发强调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把规划编制好,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立足中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吸引、集聚全国资源要素,引领中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快建设区域性对外开放门户,发挥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等等编入其中。

编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是全力推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对武汉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整体谋划和全面布局。为了全方面做好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编制工作,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利用一切智力资源,三管齐下,要求市发改委主持编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五年行动计划》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功能性项目》,由市经信委等部门负责编制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各个专项行动计划。同时为了提高规划的质量和影响力,还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领衔,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负责编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和《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

接受任务后,市发改委、经信委等立即集中国家、省市众多知名智库机构,集聚了上百名专家,建立起十多个专题研究团队,全力投入规划编制研究,要求编制人员本着对武汉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集中力量,精心研究,拿出一份让武汉人民满意的城市建设规划。经过积极努力,4月上旬,初步完成《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框架思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五年行动计划(讨论稿)》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功能性项目(策划)》以及各项专门行动计划编制工作。

4月16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市发改委主持编制的《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等。会上,市发改委全面汇报了规划、计划、项目的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市经信委等7家职能部门也分别汇报了各自专项行动计划的编制情况。会议经过认真研读,充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市委书记阮成发指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涵盖武汉经济发展、城市形态、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描绘的是武汉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意义十分重大,要求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对《规划纲要》作进一步完善。在修改完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思考调整三大产业结构;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用足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做实做强创新中心;更加重视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通过建成一批其他城市无法取代的功能性项目,真正确立武汉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重视生态宜居武汉建设,对“1+6”城市格局规划等制定更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尽快出台禁建区并法定化,避免盲目随意发展。市长唐良智指出,编制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要跳出武汉看武汉,开门研究,借助外脑,以国际视野站高望远,聚势谋远。要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应具备的本职功能,结合我们担当的国家使命、区域使命、城市自己的使命,充分发挥武汉自身核心能力和武汉特色优势、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不可偏废,要统筹全局,把握重点,吸纳各方意见,完善深化规划。

根据市委常委会专题会议研究讨论的意见,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框架思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五年行动计划(讨论稿)》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功能性项目(策划)》和各项专门行动计划编制工作进行集中修改完善。至10月中上旬,《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的修改完善基本成熟。《规划纲要》从“功能目标”和“发展模式转变”两条目标线索出发,将武汉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国家战略中枢型的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与生态特色鲜明的魅力宜居城市”。“国家战略中枢”是武汉区别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国家功能,一方面,在经济从东部率先向全面均衡的转型背景下,武汉必须承担带动内陆发展的国家战略功能,另一方面,武汉在空间格局中的独特位置决定了它从“国之地理中央”上升为“国之战略中央”。据此,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即从构建“一枢纽三中心”深化深入,即提升国际航运能力,打造面向国际市场、辐射中部内陆的对外门户,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联系中部经济腹地,构建采购贸易平台,发展掌握“国之重器”的国家战略性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创新产业基地、创建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开放平台,实现建设“国家商贸流通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创新示范中心”的目标。

2013年3月初,市发改委编制完成《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全面分析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概括武汉优势条件和存在的差距。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思想,即“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全面提升创新引领功能、交通枢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在建设阶段上,从2012年到2020年为框架形成阶段,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业倍增计划、服务业升级计划、城建攻坚计划、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加快提升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综合服务功能,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完成“第二步走”战略任务。从2021年到2030年为功能完善阶段,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综合服务功能完备,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实现复兴大武汉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前完成“第三步走”战略任务。从2031年到2050年为远景展望年,更加凸显文化引领和创新引领功能,把武汉建设成为长江文明传承创新中心,中华文明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承载地。全面提升创新引领功能,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探索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瞄准全球下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沿领域,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协同创新、支撑商业模式创新,打造中国参与全球科技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打造中国参加全球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打造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中心,全面提升武汉市的创新引领功能,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构筑战略支撑。全面提升产业带动功能,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战略性前沿和市场需要导向,突出“高端突破、中端崛起、低端辐射”发展原则,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形成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的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核心竞争优势,抢占全球下一代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构建全国内需市场中心功能平台,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的、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推动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服务中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商贸中心、国际知名的商贸文化名城和全国一流的商贸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区。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彰显滨江滨湖美丽江城特色,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为主题,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低碳、智慧、生态”城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区。塑造独具魅力的江派文化,建设文明武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精神为引领,深度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近代工商都会文化、水文化等文化精髓,弘扬人本、信义、竞合、创新、开放、包容等城市价值理念,提升城市文明和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将武汉建设成为“长江文明”传承创新中心、中华文明“走出去”的重要战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国际性文化大都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幸福武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3月10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审议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会议对《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和幸福武汉的构想和实施步骤表示满意,最后表决通过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

在市发改委主持编制的《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的同时,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领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编制的《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也完成了编制初稿。为了进一步征集国内知名规划专家的意见,2012年10月20日,市发改委邀请北京、上海、广州等地6名规划专家在汉口进行研讨。专家们对行动规划纲要中主要内容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畅所欲言,非常赞赏其中所提出观点,同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为了精益求精,根据专家的建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人员对《行动规划纲要》再一次进行了精心修改完善,突出纲要重点,补充相关内容,使《规划纲要》主题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充实。

2013年3月,《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编制完成。《行动规划纲要》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国家战略中枢型的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与生态特色鲜明的魅力宜居城市”。承担国家级战略功能,构建“三中心”的功能体系,即构建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在空间安排上,重点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创新示范中心等战略功能板块。

为了编制武汉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武汉市政府还要求武汉市国土规划局负责编制《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2012年8月,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立即组成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市规划院、武汉市交通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团队开始编制工作。

2013年3月26日,武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听取《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阶段性成果和专家咨询。市委书记阮成发强调开展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重要意义是“避免我们走弯路、犯错误,让城市发展得更快更好”,要求各部门主动对接,并明确提出与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和武汉解放一百周年衔接,将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展望到2049年。市长唐良智表示,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工作,是为城市建设“悟道”,“可以给我们指导,为的就是我们今天的行为尽可能不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下不可治愈的伤痕”。最后阮成发书记要求“要继续深化完善两项规划,在武汉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重大问题上形成明确共识,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对接规划,严格执行和落实规划,一步步努力实现发展目标”。

经过认真研究,多次修改,11月,编制完成《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阶段是,到2030年发展成为成熟的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武汉建设成为战略中枢型国家中心城市。

11月28日至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武汉2049”专题研讨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想委员会萨林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与全市专家学者、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代表近500人围绕“广角下的未来——全球、中国和武汉”、“梦里家居江城——人口、资源与环境”、“蓝图中的魅力都会——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道实力武汉——经济与产业发展”、“传承城市根脉——文化和社会建设”等主题展开讨论。市委书记阮成发在讨论会上指出:“我们今天遥望2049,是要让当代武汉人明确‘城市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清楚‘不做什么’,避免急功近利,造成对城市的致命伤害;清楚‘要做什么’,避免错失机遇,成为历史罪人。我们要让子孙知道,生活在21世纪10年代的这一群武汉建设者,对这座伟大城市的所思、所想、所盼。”市长唐良智说:“武汉2049,展现的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理想与激情、雄心与抱负、追求与担当。每一位城市规划者、建设者,都要志存高远、登高望远,把武汉放在全国、全球的格局中来谋划,不仅要看到36年以后,还要看到50年乃至100年以后的城市发展。”与会者基本上赞同《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同时提出了一些完善意见,要求尽其所能,尽善尽美。

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非常重视。12月27日,中共武汉市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和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要彰显城市之魂,分阶段推进实现远景发展目标,把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变成规划,把战略研究确定的理念、目标、路径、举措等,体现到各类规划中,成为法定图则,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把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变成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2014年1月3日,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落实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将武汉远景发展战略确定的目标、思路和举措,分阶段分步骤分解到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年一年,一项一项地抓落实,把武汉建设成为战略中枢型的国家中心城市。

四、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在编制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2012年初,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三个中心“和“三个武汉”建设,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幸福武汉等有关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问题,明确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方向。2月9日,省委书记李鸿忠视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了重要讲话后,市委召集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科技局等单位,专题研究部署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工作。3月中上旬,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围绕创新中心建设目标,部署全力打造优化投资环境的“政策特区、人才特区、资本特区、创新创业特区”,加速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到武汉光谷创新创业,同时还重点为智慧城市、云计算、GIS应用服务、基因工程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3月22日,武汉市举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提出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加速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在商贸物流方面,市委、市政府决定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四大物流产业集聚,建设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做大做强武汉商贸物流。3月29日,市国土资源规划局等7个部门召开武汉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新闻发布会,决定将在多方面推出新举措,共同建设武汉生态宜居城市。

为了进一步动员全市积极投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行列,6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动员大会,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大会上作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朝着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重要讲话,指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的要求、历史的责任、时代的需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武汉的发展定位和明确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信心和决心,同时我们必须牢记重托,勇于担当,不辱使命。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要把贯彻温家宝总理指示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四大功能”,即大力提升创新引领功能,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城市,构建国际性人才高地;大力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门户机场,尽快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着力建设全国性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大力提升产业带动功能,做大总量,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群,注重传统工业技术改造,以工业的壮大带动服务业的升级;大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国家教育服务中心,打造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全国工程设计之都,建设华中“总部之城”,建设功能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全国旅游目的地。要求全市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力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肩负使命,担当重任,燃烧激情,只争朝夕,把全部的智慧和心血投入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事业中去,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负时代的眷顾,朝着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书写武汉历史的新篇章。

动员大会进一步激发了武汉人民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热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奋力开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为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全面提升创新引领功能,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市委、市政府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擎,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科技体制创新先行区,打造协同创新实践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施人才建设计划,壮大创新主体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为了推进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提升创新引领功能,2012年3月,编制完成《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辐射带动”,充分发挥科教与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养和集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新品牌,努力突破科教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瓶颈,大幅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把东湖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真正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享誉世界的“光谷”。6月中旬,市政府提出在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重点产业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将武汉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目标设计分“两步走”,即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进而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到2016年,基本建成以中国光谷、智慧城市、未来科技等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科技改革示范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6月14日,市委书记阮成发主持召开常委会议,强调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建设标准,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享誉世界的“光谷”。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支持一批条件具备、基础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培育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新气氛,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用政策引才,用事业留才,用环境聚才,优化人才的创新环境。9月6日,市政府制发《关于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允许和鼓励在汉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开展国有知识产业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促进专利技术转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东湖开发区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在东湖开发区登记注册的科技型内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允许注册资本“零首付”等十条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化的优惠政策,即“黄金十条”。9月25日,市政府制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批复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引领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加强创新要素平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加强及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世界一流的园区功能环境;全面推进开放合作,打造国际化创新发展先行区。11月15日,唐良智市长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要求进一步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推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11月19日,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提出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示范企业、示范机构、示范基地,强化技术市场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在汉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内企业开展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鼓励风险投资机构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鼓励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等9条具体措施。

2013年,全市重点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引领、平台建设、创新基地建设、重点产业提升、成果转化促进、知识产权培育、科技金融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十大工程”计划,在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方面,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9家,新增各种级新型(试点)企业45家。通过实施“黄鹤英才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晨光和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等创新人才计划,集聚一批在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海内外高层人才。推进实施“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实行奖励政策,促进武汉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建设。在实施“重点产业提升工程”方面,以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政策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6月2日,市政府印发《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2016)》,进一步提出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擎,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投入、技术、基地设施、制度和文化等创新要素为抓手,着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大力提升全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7月18日,武汉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武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8月29日,武汉市政府发布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大计划,其中提出要重点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创新引领,推进创新发展。9月13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我市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确保全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电动汽车、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生物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3D打印技术产业化;加快腾讯、百度、中兴、华为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联想武汉基地、雅图光影城等重大项目尽快投产;积极争创中国软件名城,深入开展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建设。10月10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调研,强调进一步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突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重点,大力推动驱动创新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经过两多的建设,到2013年底,武汉在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组建成立了武汉遥感与空间信息研究院等10多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0余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7700件,发明专利申请6469件,发明专利授权2491件,有效发明专利1178件。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一项成果,以1000万元成功挂牌转让,标的额和分配比例创全国之最。80万吨乙烯项目,成套设备、生产工艺等绝大部分都是自主创新。华为公司在武汉的铟磷半导体实验室研发的大功率铟化磷激光器,处于全球最好水平;烽火集团首个单光源3.2TB/S2087公里标准单模光纤超长距离实时光传输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建和筹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0多个,全球前10名生物医药企业,其中8家入驻光谷生物城,17家大型央企入驻未来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达9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555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1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

(二)全面提升产业带动功能,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目标,围绕着实现这个目标任务,武汉市委、市政府竭尽全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全面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

2012年2月6日,召开全市工业倍增计划会议,提出全力优化工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重点推进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经济区和大临港经济区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3月下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问题,提出打造四大工业板块,即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促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车都,培育壮大汽车、家电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国际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开发区,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武汉新港、武汉化学工业区,建设重化工业基地,形成钢铁、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在项目建设方面,全力推进80万吨乙烯、神龙三厂、联想武汉生产基地、800万吨炼油、霍尼韦尔生产基地、台玻中空节能玻璃建设,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4月26日,市政府制发《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着力推进一下代信息网络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重大技术与特种专用装备、航天与航空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重点开发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产业,全力发展新能源技术装备,促进新能源产业规模化。6月14日,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市委常委会议上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工业倍增”计划,以工业的加快发展推动武汉生产总值上万亿元台阶。依托光电子产业、汽车、石化以及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尽快使武汉一批重点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武汉企业家。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体系。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整合发展,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8月3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速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意见》,指出全市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更优的环境扶持企业发展,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企业升级改造,提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8月20日,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支持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支持武汉工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政策和意见。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2013年2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6大工程,即“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千亿投资百亿项目”工程、“千亿板块百亿园区”工程、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壮大工程和绿色制造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挥工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8月1日,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关键是要加快企业升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体系,要集中精力和优势资源,加强与企业沟通合作,加快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使武汉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家电等产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9月23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实现工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高新高端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含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含高端装备制造)、食品产业、能源环保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现代冶金等高端材料产业、生物产业、高端家电产业等,建设高标高质园区,打造大光谷板块、大车都板块、大临空板块、大临港板块。

由于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增强了武汉产业带动能力,有力推动了武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到2013年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食品、钢铁和石油化工等6大支柱产业成为武汉经济的支撑产业,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装备制造和食品产业突破2000亿元,钢铁和石油化工产业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新投产净产值过亿元工业重大项目近30个,特别是80万吨乙烯、神龙三厂、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型钢四冷轧等一批投资5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工业产值600亿元,成为武汉经济新的支撑性增长点。

(三)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决定一个城市的品质、地位和影响力。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市委、政府努力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优化城市空间、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相结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现代服务业主导功能。

2012年5月5日,市政府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会展与商务、文化创意、工程设计、高技术服务、旅游、健康服务、房地产等产业,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创新,支持服务业品牌建设。6月14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贯彻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认真研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举措。阮成发书记在会议强调,加快建设全国教育服务中心,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办学水平,向世界一流学府迈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开办国际学校,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打造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大型综合或专科医院。培养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具有国内顶尖水平的医学科研中心,全面提高武汉的医疗服务水平。打造全国工程设计之都,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推进构建从设计、制造到建筑的完整产业链。建设华中“总部之城”,大力引进金融业总部、物流业总部及会计、律师、战略咨询等行业中介机构总部;培育和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地区总部以及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打造一批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辐射全国功能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快汽车、钢材、家具、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及百货和日用品交易市场建设,新建金融资产交易所、长江航运交易中心等一批要素交易平台,力争建立“武汉价格”指数平台。建设全国旅游目的地,策划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项目,策划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景点,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中心。8月20日,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武汉要素聚集以及服务、管理中心功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国际化水平,聚集高端市场要素,把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综合服务中心。2013年9月13日,市政府办公厅在《关于做好我市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全面推进服务业升级计划,加快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会展旅游业促进商贸流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城市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消费新业态。10月8日,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现代物流业集群、构建现代商贸与商务服务业集群、壮大金融产业集群、做大工程设计产业集群、提升会展产集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强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群、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提升旅游业集群、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集群等十大服务产业集群。发挥重大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和重点项目的空间引导作用,打造一批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培植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具有全国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在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方面,2012年1月30日,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物流中心的意见》,提出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于一体的新型服务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先进制造业、商贸业与现代物流业联运发展,支持重点领域物流的发展,加强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实施物流通道及多联运工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工程、领军企业引进和培育工程、重点现代物流业壮大工程、城市配送工程、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等。8月20日,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筹建大宗商品交易所、物流交易所等交易平台规模和辐射范围,建立“武汉价格”指数平台,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引进和培育大型商业企业,建设以世界知名商贸企业、顶级品牌为龙头的多层次商业集群。打造以武汉天河机场、武汉新港为核心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物流枢纽,高水准建设临空经济区积极引进联邦快递等世界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申报保税港区,建设一批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推进物流业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联运发展,建设国际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中心,打造供应链中心,筹建中国物流联盟,建设中国特色物流之都。11月26日,市委、市政府制发《关于建设国家商贸中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打造现代商业集群,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等十大特色商贸区,培育综合服务型、产业配套型等六大商贸区,发展现代商品交易中心,构建现代商贸空间体系。建设高品质消费城市,创新发展特色商业,新兴消费方式,完善消费服务体系,建设中部美食之都,壮大现代商贸企业,打造中部购物天堂。构筑三层商贸业物流服务圈,打造五大冷链物流板块,建设十大商贸业物流基地,培育引进商贸业物流领军企业,建设全国商贸物流之都。强化出口基地建设,着力拓展出口市场,畅通国际化通道,打造中部国际商贸中心。2013年初,市委召开常委会议,要求进一步发挥武汉传统商贸重镇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在金融、物流、会展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武汉加快建成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强化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加快引进、培育更多金融机构,在银行金融机构方面设立更多区域总部,在金融后台服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设立更多全国性总部,在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方面设立更多亚太总部,推进金融业创新资本集聚,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建设“资本特区”。加快建设全国物流中心,发挥武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调整武汉物流总体规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打造一批物流园区,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加强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形成辐射全国的物流大流通。加快建设国家会展中心,以国际视野策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展品牌。

在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方面,2012年6月中旬,市委书记阮成发强调建设国家重要的门户机场,加快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把天河机场建设成为全国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全国性铁路网中心,加快省际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缩短武汉至全国各地运行时间。加快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港口,着力建设全国性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推进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路网。2013年2月5日,市委、市政府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多层次、立体化、协调发展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7月下旬,市政府通过《武汉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和《武汉机场门户枢纽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将武汉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为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全国四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规定武汉综合交通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航空枢纽为龙头,铁路枢纽和港口枢纽为主体,城市轨道交通和公路(城市道路)为支撑,建立内外畅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国际性流通枢纽。为此打造“一核一星”客运枢纽和“一轴一圈”货运枢纽格局,即在城市主城区内以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新汉阳站、流芳站等为主体,打造5个一体化特大客运枢纽;航空方面打造由武汉天河机场、第二机场的“一市两场”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以长江航道为依托,在城市主城区范围之外,合理布局各类港区,在城市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依托四环线和铁路外环线,布局各类货运枢纽场站,形成环形枢纽场站布局形态。《战略规划》提出武汉机场发展立足和服务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成为我国中部地区航空市场首选,引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联结的桥梁、服务区域产业重构的平台。为此在武汉打造高效连接的航空网络,通达所有省会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和旅游机场;打造通达五大洲,连接欧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机场。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国际性航空物流港等等。8月1日,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加快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建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加快天河机场三期和阳逻港区集装箱三期工程,尽快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调整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国家重要门户机场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提升综合服务和交通枢纽功能,加快了武汉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到2013年底,武汉各类金融机构达178家,加快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全市在建物流重点项目48个,菜鸟网络、敦豪、普洛斯等物流巨头纷纷抢滩武汉,九州通、武汉商贸控股等本土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社会物流总额突破2.2万亿元。全国糖酒会、药交会、农交会等40多个国际性和国家级会展在武汉举行,汉交会、光博会、机博会、多博会等武汉会展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会展总数年突破600场次。国内9大电商都在武汉设立了物流配送中心和研发、营运中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720亿元,连锁经营网点增加到6000多个。观光旅游业发展快速,东湖风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681亿元。

2014年1月,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擎作用,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努力把光谷打造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此后,全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校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三大优势产业技术领域,着力推进光电子材料、集成电路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3D打印、激光设备等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化升级,引导产业向价值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高端发展,使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领域实现产值、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产值和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大幅度增长。

2014年1月16日,全市召开推进2014年工业倍增计划会议,会议制定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目标值为11800亿元,为此决定新签10个50亿以上的重点项目,20个10亿至50亿元工业项目。8月初,武汉市政府原则通过了《武汉市大光谷板块综合规划及近期实施规划》,指出大光谷板块覆盖东湖高新区、江夏区和洪山区南部地区,重点打造光谷亲城中心和江夏新城,主要发展不光电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汽车等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