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与时代内涵

发布日期:2015-06-23 13:15:00

(本文发表于《和谐》2014年第5辑。)

1992年早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88岁高龄从北方南下,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的“南方谈话”要点虽篇幅不长,总字数不超过1万字,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大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科学总结,被誉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22年过去了,其质朴的言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今天,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温这篇纲领性文献,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毫不动摇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

(一)“南方谈话”是把中国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中国又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发表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1988年价格闯关的失败以及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都陷入了低谷。而几乎同时发生的苏联、东欧“易帜”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政治、经济封锁,更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改革开放面临严峻的挑战,随时有放慢、停滞甚至“走回头路”的危险。

此时的邓小平尽管已从主要领导岗位上退下,但仍无时无刻不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不顾高龄,前往南方视察,发表重要谈话,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了明确回答。他精辟地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批判“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拒绝了回头路,又拒绝了垮台路,明确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南方谈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即将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唯一出路。

为此,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以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和今年三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构成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支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展开论证,由一系列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准备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基本形成阶段,经过“南方谈话”到十四大、十五大的成熟阶段。以“南方谈话”为根本指导精神的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念,提出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建立了这一理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南方谈话”作为全书的压轴之作,“南方谈话”,实际上是新时期邓小平全部理论的总结、展开、发挥、深化,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

如果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构成,按哲学基础(或精髓)、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或主题)、基本理论问题在各个领域的展开等三个层次来划分,不难看出,“南方谈话”中贯穿始终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阐释,以及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总体发展战略和各个具体领域发展战略上所进行的系统回答,在上述相对应的三个层次中都居于重要的地位,构成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支柱。就逻辑关系而言,以“南方谈话”为重要标志,这一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已作了科学的回答,一个全面、系统、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

(三)“南方谈话”拉开了市场经济改革的序幕,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

“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此,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我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总体规划,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对有关重大问题做出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1992年以来,由于加速推进市场改革,中国经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2.8%,远远高于之前估计的6%,从这一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高居世界首位。由于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实现了从商品短缺到相对过剩、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结束了商品短缺的时代,中国提前实现了小康目标。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在1997年,又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既保持了较快速度发展,又避免了大起大落,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已升至第二位,人均收入迅速增加,总体上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二、“南方谈话”的时代内涵

“南方谈话”犹如一面镜子,时刻警醒后来者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改革困惑中辨明方向,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

(一)“南方谈话”告诫我们:要把握大局抓机遇,善于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机遇总是与挑战相伴相生,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清醒地认识到挑战背后就是机遇,而且要敢于和善于把挑战变为机遇。22年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以犀利的眼光看到了中国的机遇。他在“南方谈话”明确提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邓小平不仅看到了世纪之交中国所面临的难得的机遇,而且还看到了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还将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他深沉而又期待地指出:“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在“南方谈话”指导下,历届党中央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历史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种种新的困难又以非常严峻的形式显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加上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社会矛盾也在逐步积累和发展。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能否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找到挑战背后的机遇,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就显得尤为重要。

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许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正是我们科学发展的新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消极影响的挑战背后,也正是我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极好机遇。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在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特别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2月,第十八届党中央的总书记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习总书记在2013年10月2日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还强调:“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二)“南方谈话”告诫我们:改革决定中国的命运,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南方谈话”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们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弦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前,尽管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但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坚定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篇章,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三)“南方谈话”告诫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再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在21世纪进入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是较快地发展沿海,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自21世纪进入小康社会之时起,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大局,则是在继续发展沿海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内地的发展问题。

世纪之交,在我国即将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时候,党中央及时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使西部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格局。全国经济增长重心从南到北、由东向西不断拓展,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中西部一些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格局逐步得到扭转。

党的十八大继续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定位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与采访十八大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编织了最美好的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作者:黄建芳)